行业动态 首页 / 欧亿体育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八个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央企重组整合下一步明确了

时间:2022-11-09 来源: 浏览量:

 

导 读

日前,11组央企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此次签约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项目涵盖电力供应资源整合、智能制造、股权与资产委托处置等合作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了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具体方向。今后一个时期,央企专业化整合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工作,包括聚焦重点领域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布局,坚决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资产,深入开展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国企改革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特别要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计算、钢铁、物流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的一流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01 专业化整合成为今年央企间合并重组的主流模式

专业化整合,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打破企业边界,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有力举措,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中央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75.6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约1.4倍。为进一步提高央企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按照部署,专业化整合成为今年央企间合并重组的主流模式。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最后半年,多个央企在诸多领域展开了专业化整合,打造了一批央地合作的新典型,实施了一批央企间协同的新项目,形成了一批有效发挥专业平台功能的新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国资央企新使命、新任务,为央企专业化整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02 积极探索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国投集团人士透露,国投在央企中较早成立了国有资产处置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结构调整,累计退出项目2000多个,回收资金320亿元,全部投向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和区域。

据了解,前期国投设立国启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

“此次,航天科技、中国电信将非主业、非优势企业参股股权交由国启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优化。中国电子与中国国新拟设立平台公司,盘活中国电子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苏彩虹永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2户非主业企业,就是投资、运营公司专业平台与产业集团协同推动的典型案例。”国资委人士表示。

据了解,2022年初,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国投公司牵头组建了中央企业“两非两资”资产管理处置平台公司,开展非主业剥离和同质化业务整合,推进中央企业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工作,助力相关央企完成剥离目标任务。

“我们聚焦生态环保、新材料、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投资力度,努力培育有竞争优势、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影响力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国投公司人士表示。

2021年,国投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9亿元,完成长期股权投资55.79亿元,分别占集团总投资的13.5%、26.5%。目前,国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较2020年初新增24家,新增部分中约70%为通过投资并购实现。

目前,央企也在积极探索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截至2022年7月底,国投管理基金认缴规模合计2138亿元,实缴出资1574亿元,累计投资了963个项目。

“很多都是突破产业瓶颈、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行业领军企业,有47家基金直投企业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基金投资的107个项目在科创板上市。发挥了‘头雁效应’,形成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前述国投人士表示。

中粮集团通过专业化整合已经形成了粮食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以中纺集团为例,其前身为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2016年,中纺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并入前,中纺集团作为三大国有粮食企业之一,主要经营“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贸易及下游产业,其中粮油业务年经营量近1200万吨,进口油菜籽压榨量位居国内第二;纺织业务进口棉花经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年产针织印染面料位居亚洲前三。

中粮集团人士表示,中粮、中纺实施战略重组后,中纺集团以打造“国际大棉商”为战略目标,“由多元化集团转型为专注棉花及纺织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大力推进国内棉花纺织产业整合。基于中粮集团相关业务多布局在沿海地区、侧重生产加工环节的优势特点,中纺集团采取‘先在海外设立贸易公司、组织货源,再发展下游产业链,投资并购加工企业’的发展路径,有效实现了主要产区、加工区以及贸易区的网络对接”。

“通过上述一系列整合举措,中纺集团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产业结构更加清晰,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同时,有序推进两大集团在粮贸业务、油脂业务、饲料业务等相同领域的资源整合,将中纺集团的粮食贸易业务并入中粮贸易、油脂加工业务并入中粮油脂、饲料业务并入中粮饲料。”中粮集团人士称。

 

03 海外投资可用淡马锡模式

翁杰明表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对专业化整合重要意义的认识,推动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取得更大成效,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完成国内企业整合的基础上,国企在国际上的整合活动面临着挑战。

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市国有资产法治研究会启动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国有资产法治研修会副会长郑志刚表示,当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其实面临很当挑战,比如最近的中概股,美国在2021年出台了外国公司问责法,这些信息为国企走出去制造了障碍,很多企业特别是巴黎机构面临很多挑战。

郑志刚建议,“学习淡马锡模式,要做的就是简单的投资管理,我主张要淡化监管色彩,未来更多强调国资和其他社会资本一样,从事的是投资管理。”

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方案即将收官,未来重点思考国有管理体制如何建设,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

新加坡是“一家淡马锡”模式。“中国未来的国资投资管理体系也许是‘N家淡马锡模式’,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借鉴学习淡马锡模式,香港最近成立香港投资,它的背后就是淡马锡,不仅仅中国在学习,很多地方的国家都在学习,这是关于淡马锡模式。淡马锡背后有很多逻辑是经过多少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郑志刚说。

他认为,我们可能要变成“N家淡马锡”模式,真正把精髓引进来,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未来思考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近期爆发村镇银行经营问题,与上市金融机构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淡马锡模式的优势。

“与村镇银行近期暴露的治理问题相比,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相对不严重,与这些银行上市时引入战略投资,并在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有一定的关系。” 郑志刚说,“大家看到,正是由于淡马锡引进来了,在很多问题上,比如中国银行在损害它的利益的时候,它会站出来说‘不’,正是由于这样的治理构架,可以帮助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平稳。”

除此以外,北京市国有资产法治研究会会长邓峰认为,国有企业高标准发展面临三个挑战:国际化资本市场的高标准问题、国有企业灵活性管理问题以及国有资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问题。

 

延伸阅读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鼓励领军企业兼并重组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方案》要求,鼓励建材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和行业空间布局。鼓励设立产能结构调整基金或平台,探索市场化、法治化产能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绿色建材采购力度。并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建材企业碳减排项目和技术、绿色建材消费等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金。

同时,加强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将水泥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鼓励建材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方案》明确强化总量控制,引导能耗高、排放大的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鼓励建材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和行业空间布局。鼓励设立产能结构调整基金或平台,探索市场化、法治化产能退出机制。

同时,防范过剩产能新增,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确保总产能维持在合理区间。加强石灰、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行业管理,加快建立防范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化、法治化长效机制。支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方案》指出,推动原料替代,强化产业间耦合,加快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加快低碳水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并研发含硫硅酸钙矿物、粘土煅烧水泥等材料,降低石灰石用量。

加快提升固废利用水平,支持在重点城镇建设一批达到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B级及以上水平的墙体材料隧道窑处置固废项目。并推动建材产品减量化使用,加大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固碳矿物材料和全固废免烧新型胶凝材料的研发。

转换用能结构上,加大替代燃料利用,支持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物替代燃煤,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完善农林废弃物规模化回收等上游产业链配套,形成供给充足稳定的衍生燃料制造新业态。

加快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引导建材企业积极消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高于本区域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树立能效“领跑者”标杆,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
 

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金

加快技术创新上,《方案》指出,加快研发重大关键低碳技术,突破水泥悬浮沸腾煅烧、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重大低碳技术。加快突破建材窑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加强与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地质利用和生物利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建设一批标杆引领项目。

在水泥、玻璃、陶瓷、石棉等行业加快推广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每年遴选公布一批节能低碳建材技术和装备,到2030年累计推广超过100项。

水泥行业:低阻旋风预热器、高效烧成、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等节能技术装备;

玻璃行业:浮法玻璃一窑多线等技术;

陶瓷行业:干法制粉工艺及装备;

岩棉行业:电熔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

石灰行业:双膛立窑、预热器等节能技术装备;

墙体材料行业:窑炉密封保温节能技术装备。

同时,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运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碳排放在线实时监测,追踪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立行业碳排放大数据中心。针对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碳排放特点,提炼形成10套以上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在全行业进行推广。

《方案》还提出,推进绿色制造,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推动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到2030年改造建设1000条绿色低碳生产线。

另外,还要加快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并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建设。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明确,加大对建材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绿色建材采购力度。

同时,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建材企业碳减排项目和技术、绿色建材消费等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金。

另外,要加强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将水泥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多部门动作频出,助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10月28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予以支持,对重大项目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分别增加4.2万亿元、3.4万亿元。基建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日,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

一是试点范围从原先6城扩大至48个市(市辖区),项目包括医院、学校、办公楼、综合体、展览馆、会展中心、体育馆、保障房等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到2025年实现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政策实施的全覆盖;

二是在政府项目立项、采购、施工与验收环节,严格落实绿色建材采购与使用要求;

三是探索实施对通用类绿色建材的批量集中采购,通过电子化采购交易提高采购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完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

五是优先开展工程价款结算,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工程,要提高工程价款结算比例,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不低于已完工程价款的80%。

平安研报指出,从政策影响看,绿色建材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品质要求,或将加速建材行业低端落后产能退出。在“双碳”目标下,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乃大势所趋,绿色建材产业有望加速发展,利好具备品牌、产品优势的头部企业。


来源:国资智库公众号